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海内外人才的创业也成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和企业需要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这一领域中来。在海外,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开始回国创业,他们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可以为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国内的人才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人才,如提供创业支持、提高薪酬待遇、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等。
1.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行业试点。
以石化、汽配、服装、家电、装备等重点行业为突破口,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试点。海曙、奉化、余姚、慈溪等聚焦纺织服装、小家电等行业;镇海、北仑、宁海聚焦绿色石化、关键基础件、高端装备等行业;江北、鄞州、象山、前湾新区聚焦汽车汽配、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行业;挖掘需求、加强宣传、推进合作,积极打造细分领域试点项,每个区(县、市)要打造区级行业标杆项目库,全市全年力争新建试点项目70个、打造5个以上5G全连接标杆工厂。
2.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
根据《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指南(试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等国家标准要求,结合各类智能制造项目评定和政策标准的宣贯培训,推动标准贯标及试点,重点面向石油、化工、医药、冶金、汽车、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行业的工业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动态更新工控安全重点防护企业名录,以企业自评、政府抽查相结合方式,持续推进工控安全诊断“全覆盖”,年度全市诊断企业100家,指导企业逐级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3.分行业实施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赋能
各地要围绕区域产业特色,重点面向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按照“一县一业一案一平台”等模式,结合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遴选行业改造总承包商、厘清改造问题和需求清单、精选改造样本企业、编制行业实施方案、创建县域示范标杆,鼓励以“企业出一点、平台商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思路,全力推进细分行业的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
(三)融合产品创新行动
1.推进5G融合产品研发
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与本地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工程服务机构、装备企业合作,加快工业级5G芯片、模组、网关、工业多边接入边缘计算等通信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结合5G混合专网、独立专网、虚拟专网等模式的部署推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基于5G的工业装备、安全终端等各类数据采集终端和PAD、AGV等移动终端的研制及推广,助力“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在工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培育产业新动能。
2.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
培育发展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产品,不断优化升级“1+N+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做大基础性平台,以supOS等工业操作系统为重点,提升平台核心能力、丰富平台能力矩阵、推广平台融合应用、完善平台生态体系,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做强行业级平台,结合模具、化工、汽配、关键基础件等行业数字化转型,优化提升平台服务能力,满足行业企业在设备管理、过程管控、运营管理方面的共性需求。做专企业级平台,引导服装、汽车、装备等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输出功能性服务,推动人员、设备、数据等要素和业务集成,优化产业链发展的分工和协作。
3.发展人工智能领域智能化产品
围绕软硬件两大维度培育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化产品。在硬件侧,加快发展具备视觉、触觉、测距、位置等功能的智能传感器,促进智能传感器一体化集成;鼓励研发装配、焊接、切割、涂装、搬运、码垛、检测等高效机器人系统,开发面向特殊环境的无人机、水下安防、隧道巡检、排爆、救援等特种机器人;提升具备人机对话、行为交互、协同控制等能力的智能家居(家电)产品升级。在软件侧,开发面向智能装备、无人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智能控制软件,发展面向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行业软件,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为工业领域工艺优化、工业质检、仿真模拟等提供服务支撑。鼓励国产AI芯片研发、AI操作系统与各领域软硬件产品融合。
4.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培育
针对宁波市重点工业企业在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及数据安全和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基础设施安全、平台安全、应用安全及数据安全等不同层面的安全需求,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机构研发一批工控安全及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包括控制防护、可信系统、边界防护、监测审计、协议分析、检测评估、认证授权、病毒防范、漏洞挖掘、数据备份、加密脱敏、教育实训和运维管理等;鼓励优质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机构提供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行业优秀解决方案。